文科综合实验中心2022年年度工作报告

 

 

  文科实验中心在校董事会和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中心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以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切实调整工作思路,推进教学改革,改进教研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心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中心教职工同心协力,努力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现将中心年度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学改革与质量保障

(一)教学基本工作

  1、课堂教学。面对激增的教学规模和学校授课教室紧张、疫情影响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全体教师任劳任怨、积极配合,圆满完成了6800余名学生、210多个班级、110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文学专业还承担了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的教学工作。

  2、论文与实习指导。2023届毕业论文工作已顺利启动,截至11月30日,论文前期指导工作已全部顺利完成,学生已经进入初稿写作阶段。

  毕业实习指导工作已经开展。2023届毕业生实习分组工作已经完成,后续指导工作正按要求顺利开。

  3、其他教学。杨娟、蒋瑜、袁倩老师承担了全校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共完成3000余名学生的测评任务;项乙朋等老师还承担应用公文写作等课程的校外单位培训工作。

  4、获得荣誉。文学与语言学教研室荣获2022年成都文理中心“优秀教研室”称号。

(二)教改与课程建设

  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为重心,推进BOE等新教学理念的落实落地。

  1、教改项目。中心本年度共计有教学改革项目14项。

  如:如曹佳丽的四川教育厅首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汉语言专业“书院制”培养模式研究》;徐学东、王汝喆、杨智等《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融入法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冉华庆、申阳涛、闫永波等《知识产权法课堂教学改革专项项目》;肖春、曹继明等《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蒋瑜《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文科新型人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体系改革》;杨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生乡土情怀培养的体系构建》等等。

  2、一流课程建设。校级一流课程3门。曹佳丽、蒋瑜、谢荣萍《中外文学与人文经典名篇导读》;袁倩、项乙朋、许静《现代汉语》;杨娟、张玉萍《教师素质与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已被认定为2022年成都文理中心本科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为申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打下基础。

  3、慕课建设。曹佳丽、蒋瑜、谢荣萍于暑期依托独立撰写出版的教材完成了《中外文学经典名篇导读》的慕课课程建设,目前已上传至“智慧树”学习平台,填补了文学专业线上教学、慕课建设的空白。

(三)教学质量保障

  1、听课、查课。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工作,中心院级督导小组成员及各教研室正、副主任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查课40次,听课340余节次,并就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记录与意见反馈,督促改进。

  2、磨课。各教研室依托各课程团队、教学团队开展了40余次磨课专项活动,参与教师100余人次。

  3、示范课。中心邀请专家教授和资深教师为青年教师示范教学10余次。为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提供了学习的良机。主要有:

  (1)5月12日上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凯教授进入到本专业的一线课堂,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示范;

  (2)9月29日,宋雨霜的公开示范课《文学语言特征五性说》;

  (3)10月13日王志兵副教授的示范课《写作中的文学思维》;

  (4)10月语言学教研室许静等公开课《元音与韵母》;

  (5)10月20日中午,文传与文秘教研室李华的《<新媒体概论>——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示范教学;

  中外文学与文论教研室王娟等《百合花》现当代文学文本赏析为专题公开课;

  < > 10月13日、10月17日、10月24日,黎千驹教授开设了《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系列示范课。二、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

(一)科研成果

  1、科研论文。论文发表共计33篇,其中核心6篇。

  如冉华庆《Trademark Portfolio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2022.(1);曹佳丽《论袁宏道小品文的自然生态美与精神生态》《重庆大学学报》增刊;蒋瑜、黎千驹《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及治理策略试探》《武陵学刊》2022(5);肖春《网络时代的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法律规制研究》《宁德师范中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杨艳《基于CiteSpace 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知识图谱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鲍明明《中国植物新品种权现状及法律保护研究》《分子植物育种》2022.(1);谢荣萍《全知全能叙述者”与“有限人物叙述者的冲突”——论<奥勃洛莫夫>中“美丽的错误”》(《文学天地》;王少龙《本雅明:“救赎”经验的时间意识》《西部学刊》;许静《<现代汉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延安职业技术中心学报》2023(1)等等。

  < >教材、专著。出版教材、专著2部。杨娟主编,陈诗、向秋婷参编,《现代教师素养》(ISBN 978-7-3091-6196-0)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鲍明明《面向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ISBN 978-7-5158-3431-3)),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22年5月。3、获奖情况。获奖文章7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优秀奖1篇。

  如:赵倩、冉华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运用与乡村振兴衔》获四川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舒、闫永波等《烟草职务创新成果转化实施路径及完善建议》获四川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论文二等奖;牟杰《农民工法律援助困境及对策》荣获第二届四川省法律援助高端论坛征文活动三等奖;宋雨霜原创童谣《中江挂面》获得“2022年四川省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成人组一等奖。

(二)科研项目

  中心共计科研项目31项,其中:省级2项、市厅级8项、横向课题3项、集团和校级18项。

(三)讲座及论坛

  < >

  本年度中心开展各类讲座16次。各类讲座的举办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契机。主要有:

  1、12月15、16日汉语言文学专业邀请省内外专家在线上开展题为“应用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的会议,来自各高校、各行业、各专业的专家分别从师范生培养、新闻传媒类课程的实践性、一流课程一流学科的建设、天府文化与大文科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了阐述、讲解,本专业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参与并展开讨论;

  2、3月31日,袁学敏教授《<红楼梦>赏析》;

  3、5月5日,黎千驹教授《学术研究要注重八性》;

  4、9月13日,淡乐蓉教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特点和重大意义》;

  5、9月13日,马林贤教授《西方爱情故事的文化解读——以<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6、9月13日,刘文老师《“五四”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等等。

(五)学术交流

  本年度中心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学术会议15人次。如:

  1、冉华庆参加四川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

  2、谢荣萍参加2022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蒲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述评——兼论“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接受》;

3

  刘文参加国际性研讨会“纪念郭沫若诞辰130周年暨“新文科”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4、杨娟参加龙泉驿去教育科学研究院“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5、申阳涛、韩笑参加由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办,四川省知识产权培训(宜宾中心)基地承办的“四川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分站、培训基地观摩及实践体验活动”。申阳涛代表我校知识产权基地做了汇报交流。

  6、6月28日,四川文理中心知识产权中心党总支书记岳臣忠带领四川省知识产权(四川文理中心)基地负责人一行来四川省知识产权培训(成都文理中心)基地交流。

三、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

(一)人才引进

  1、自有教师招聘。本年度共收到简历300余份,组织面试、试讲40余场次,报送学校录用90余人,最终录用自有教师63人。

  2、专家学者聘请。聘请退休专家教授100余人。其中: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2名、博士生导师4名,柔性引进教授、博士生导师1名。

  3、在职教师提升。冉华庆2022年11月21日通过里斯本大学博士学位答辩,杨艳、陈诗在读博士。

(二)教师培训

  2022年共开展本专业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全员工作培训4次;各教研室、各教学团队开展“老带新”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培训、师德师风培训学习10余次;各学科、各专业的“返岗教研”活动;确保了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

(三)职称评聘

  2022年中心共评聘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助教59名。

(四)教师获奖

  1、蒋瑜获得成都文理中心2022年度“十佳教师”;

  2、杨娟获第二届北方投资集团教学名师称号;

  3、杨娟《教师素质与班主任工作》获四川省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三等奖,成都文理中心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

  4、张玉萍获2022年四川省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教师部分)普通项目高等教育组三等奖。

四、产学研与基地建设

(一)拓展实习基地

  1、3月7日,学校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高华锦、副校长杨莉带领文法学负责人徐学东、冉华庆走访了华律集团、四川豪鹏律师事务所,探讨深化校企合作。

  2、7月15日,学校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高华锦和中心副院长冉华庆出席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召开2022年基层立法联系点工授牌仪式,我院被授予“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3、11月9日,我院与金堂韩滩小学正式签约,对方正式成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点实习基地。

  4、11月17日下午,我院与锦江区人民法院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周路,政治部副主任冯雪梅一行商讨设立教学基地。

(二)校企、校地合作

  师生共同参与调研、科研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助力。

  1、1月5日,副院长冉华庆师生一行赴北川羌族自治县调研北川“羌食荟”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情况以及各企业公司产品品牌建设情况。

  2、5月20,文科实验中心应用法学教研室、理论法学教研室召开就与华律网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推进会。

  3、5月13日,副院长冉华庆师生一行与眉山市东坡区管委员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四川鼎宏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前往眉山“中国泡菜城”开展产学研调研活动。

  4、5月至6月,我院教师项乙朋、刘波、许静、李凯为金堂蓝光和骏观岭运动休闲有限公司做公文写作培训项目。

  5、6月15日至17日,2020级法学专业知识产权班李世杰、伍琼玉、蔡雨洙三位同学参加由省知识产权中心主办,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四川)基地承办的“四川省大学生知识产权训练营”。

(三)弘博书院建设

  弘博书院建设经过方案规划、涉及、专家论证、各部门推进等阶段,目前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外部整修及灯光安装已经完成,室内物品已经到站,等待配套家具进场。

五、学生工作与人才培养

(一)考研成绩喜人

  文科实验中心2022年考研工作再创佳绩,在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和考研竞争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文学、法学专业研究生考试录取67人,其中文学57人、法学10人。

  分别被云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录取。

  国际化方面,中心本学年实现本(专)硕直通共计31人,同比增长82%。

(二)考证情况良好

  1、法律职业资格考试。2022届法学专业学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人数为145人,56人通过客观题和主观题考试,其中:51人考取A证、5人考取C证,整体通过率39%。

  2、教师资格证考试。在2022年两次四川省教师资格证面试中,参与面试初中教师资格证考生98名。

(三)学生获奖情况

  全年共获得各类奖项10余次。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1)汉语言文学202班学生蒋皓宇荣获2022年“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刘海悦同学荣获第七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

  (3)汉语言文学专业马智超成功入围第八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决赛;

  (4)在首届“川渝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初中组、高中组汉语言文学熊广华、钟欣悦成功进入十强。

  (5)文学专业学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我和四川作家”征文比赛廖文静同学获得三等奖、苟迪迪同学获得优秀奖;

  (6)由谢荣萍老师带队参加四川省师范生三笔书写能力竞赛,我院学生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

  (7)文学专业900余名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大赛,在初赛和决赛中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初赛获奖人数247人,决赛获奖人数53人。其中决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9名,决赛三等奖21名;

  (8)2022年全国大学生普通话大赛,498名学生通过初赛并进入决赛阶段;

  (9)文学专业参与第四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目前已有多名学生进入决赛阶段;

  (10)文学专业学生参与的2022年度四川省/重庆市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已完成作品后期制作,并顺利提交;

  (11)法学专业获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参赛团队荣获优胜奖,陈科宇获最佳辩手奖;

  (12)法学专业李晓敏获四川省版权局、四川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版权征文活动”比赛“本科组三等奖”。

六、迎评工作与整改推进

  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中心多次召开中心评估工作动员会和推进会,多次加参全校评估工作动员会,专项说明会、专家讲座。

  根据教务处统一安排,完成2019级、2020级、2021级、2022级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撰、审核、定稿,教学进度表的审核、修订以及试卷的整改等教学材料规范、归档工作。

  完成了大量的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教学师资的增扩和培训等工作。

  针对省级专家评估中反馈的问题,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积极进行整改。采用了“自查与互查”“专事专查”“阶段性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确保评估材料符合标准要求。

 
【作者: 】(Top) 返回页面顶端